直面腾讯的大跌
周五中午,《网络游戏管理办法(草案)》公布,游戏股直接带崩。
腾讯一天之内跌了12.35%,收盘股价274港币。最低跌至263.6港币,跌幅超15%,看着确实挺刺激的。
上次是在2022.10.24,一天之内跌11.43%;
再上一次是2022.3.14~15,3.14跌了9.79%,3.15跌了10.19%。
翻了一下自己的记录,2022.3.15那天,自己的组合收益率一天之内跌掉超过10%,腾讯持仓当时40%多一点,当天啥也没做。
2022.10.24那天,组合也是一天跌了接近10%,腾讯持仓占比跌到不足40%了,后来在10月底,靠着新增资金,又在除权前200港币左右把腾讯仓位加到40%。
后来腾讯涨到300以上,仓位也跟着涨至50%左右,至今除了一点零星的买入,腾讯仓位就没有动过了。
前两次没有详细记录,具体什么原因跌都已经忘了,我那两次都是人在外面,只是手机弹出消息才知道情况,然后就接着忙其他事,也没管他了。
回想起来,当时的感受就是股市里氛围风声鹤唳,而现实生活中一切如常,该干啥干啥,反差挺大。
确实啊,如果没有杠杆,不是单吊,并且是长期资金,这种突然的下跌确实没什么影响,也不值得过度担忧,市场情绪往往被过度放大了。
后来的股价也说明了这点,比如:
去年3.15大跌之后的第二天,也就是3.16,腾讯股价一天涨23.15%;
去年10.24之后,紧接着腾讯连涨三个月,三个月内涨幅达90%+。
企业的基本面不可能在一两天,或者几个月内产生如此大的波动的,这种短期的大幅波动,主要还是市场的情绪所影响。
即便是监管政策真有影响,传导到企业基本面,也有一定的时间,而且,影响是否被夸大、信息是否被误读等等,都还要打个问号。
所以,我们需要做的,还是应该在情绪平复之后,梳理清楚环境变化对基本面究竟影响几何,是暂时的,还是永久性的,企业内在价值变化了多少……等等一系列问题,再做决策不迟。
根据这么些年的经验,一般来说,股价大幅波动当下的决策,大概率会出错……
其实可以理解这时卖出者的想法:
一个新情况出现,导致市场情绪崩盘,至于究竟影响多大,暂时不清楚,只是“感觉”影响很大,所以不如先卖出,试图躲过暂时的下跌风暴,情绪平稳之后再买不迟。
又或者,因为一个新政策的出现,“感觉”确实对企业基本面有影响,导致自己对公司基本面的信心产生动摇,怀疑自己对公司的理解出现盲点和误差,“认错”出局。
前者,是大部分炒家的思维,盯着的是短期的市场博弈,带着这样的想法,运气好,躲过下跌,运气不好,两边打脸。
后者,看似盯着基本面,但是问题在于,对基本面的判断,应该是买入之前就研究清楚,事先想好了各种对策,尽可能避免突发情况下的慌乱,而不是在此时才开始反思。
即便反思,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,切忌冲动,搞不好这次认完错,下次想法改变,又要为这次的“认错”再认一次错。
最好是在夜深人静中,从多个角度反复思考思考,想成熟之后,也未必马上动手,权衡利弊,找合适的机会行动,尽可能把损失降到最小。
总之,我选择直面今天的大跌,让子弹多飞一下,不急着应对。
短时间内信息有点多,确切与否都还没搞清楚,这段时间多学习下新的政策,多看看资料,搞清楚到底有什么影响再说。
再来给腾讯算算账
对于腾讯来说,自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实施以来,本土游戏收入占比就持续下降。
2022年年报,本土游戏营收占比为22%,2023年Q1/Q2/Q3本土游戏营收占比分别是:23.4%,21.3%,21.1%。
另一方面,2023年Q1/Q2/Q3整体营收环比增速分别是:3%,-1%,4%。
可以看出,总的营收在增长的同时,本土游戏占比持续下降,换句话说,即便没有本土游戏的推动,腾讯营收也不会太难看,其他诸如海外游戏、广告、支付、金科企服,已经足以支撑起腾讯的增长。
2023年Q3,本土游戏营收327亿,假设Q4持平,则全年本土游戏营收1323亿;
其他业务均按Q4持平考虑,则2023全年分别是:
海外游戏+社交网络:1727亿;网络广告:974亿;金科企服:2014亿;其他45亿。
2023全年营收预计6085亿。
如果其他业务正常发展,假设除本土游戏外,其他部分营收增速10%,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作如下假设。
悲观情境:
腾讯本土游戏由于遵守新政策,连续三年,营收年化下跌20%,此后持平,够狠了吧?
那么至2026年,其他业务营收可以做到6337亿,本土游戏做到约677亿,整体营收7014亿。
按25%的调整后归母净利率,非GAAP净利约为1754亿,按25pe,自营业务合理估值4.38万亿,合每股504港币。
2023Q3所持投资,上市部分3056亿,届时打五折算,为1528亿,加上非上市部分的3842亿,合每股约62港币。
两者相加566港币,当前买点打五折,约283港币,取整,写作280港币。
乐观情境:
腾讯本土游戏由于遵守新政策,2024年营收下跌20%,此后两年持平。
其他情况与上述计算保持一致,则至2026年,本土游戏做到约1058亿,整体营收7395亿。
按25%的调整后归母净利率,非GAAP净利约为1850亿,按25pe,自营业务合理估值4.62万亿,合每股532港币。
加上每股所持投资62港币,当前买点打五折,约297港币,取整为300港币。
结论就是:
在取值足够保守的情况下,腾讯当前的理想买点都在280~300港币,当下274港币的股价,是明显夸大了本土游戏对腾讯内在价值的影响了。
进一步说,腾讯不可能对此完全没有应对,通过内部的挑战优化,完全可能减少对业绩的影响。
至于游戏业的未来,如果在当下的环境看不清楚,我们可以稍微站远一点,问问这样几个:
1. 未来游戏业务还能不能继续在国内开展?
2. 如果游戏有害,烟草是否更有害?为何对健康如此有害的产业都能存活下来且日进斗金?
3. 游戏行业是否和其他行业一样创造税收和就业?
4. 如果能开展,游戏的需求是否会消失?
5. 这种严格的监管政策,是针对全行业还是只是部分公司?
6. 哪些公司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存活下来?
7. 消失掉的公司,他们的市场份额会去落到谁的手里?
8. 市场监管,是否完全没有必要?短期来看的利空,长期来看如何?
……
我想,看长远一点,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很清楚。
最后,贴一组数据,来看看当前游戏业的现状:
上周发布的《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》显示,2023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3029.64亿元,增长370.80亿元,同比增长13.95%,首次突破3000亿关口。
中国游戏用户规模今年达到6.68亿人,同比增长0.61%,为历史新高点。2023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268.60亿元,增长338.02亿元,同比增长17.51%,创下新的纪录。
3000亿销售规模是什么概念呢?举几个近年能达到这个规模的行业:
2021年珠宝玉器行业;2021年护肤品行业;2022年整个医美行业;2023年中国医药零售行业
……背后对应的是多少就业岗位、税收和产值啊,我相信,游戏产业会和其他这些产业一样,获得正常的发展环境,创造更大价值的。
另外,腾讯今天回购10亿,管理层非常优秀、理性,作为股东,我很放心,目前感觉良好。
欢迎留言谈谈当下的感受,值得记录,往后回头看,可能会很有意义。
#投资炼金季# #雪球星计划#
@今日话题 @雪球创作者中心 @投资炼金季 @DeepSleeper11@巍巍昆仑侠@终身黑白
$腾讯控股(00700)$